查看原文
其他

宝宝吐奶是正常的吗?胃食管返流该怎么办

吴自蹊 欧茜医生 2021-05-26
完了完了,我的宝宝吐奶了!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咨询:「吴老师,我家宝宝又吐奶了,一大口,感觉把吃的都吐光了,今天已经第二次了,会不会是生病了啊,我要不要带宝宝去医院看看?」

越过屏幕,可以捕捉到妈妈的紧张与担心,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吐奶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一般来说,妈妈所说的婴儿期( 0~1 岁)发生的「吐奶」包含 3 种可能性,一种是「溢奶」,一种是「吐奶」,另一种是「病理性吐奶」。
 

溢奶


「溢奶」通常量非常非常少,挂在宝宝嘴周偏多,可能会带有一些些奶瓣,通常比较容易发生在哺乳结束放下后、睡觉当中、换尿不湿抬动宝宝下肢后等。这样的溢奶几乎绝大部分小婴儿都会发生,即便在妈妈或者家人已经拍过嗝后,宝宝很有可能还是会偶尔挂一口在嘴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发生这样的「溢奶」时,家人可以不用太担心。这通常是因为宝宝躺着,胃的位置处于水平位,而非成人或者竖抱时的垂直位,婴儿食管下括约肌会一过性松弛,「胃的入口松」容易导致乳汁从胃里逆行入食道和口腔,从而溢出一点点。这样的溢奶每天可能经常发生,并不会对宝宝本身产生明显的不适感,妈妈和家人可以准备一些小奶巾垫在大人肩膀,拍嗝时使用。
 

 

吐奶


第二种,我们来看看比较容易引起妈妈担心的「吐奶」,也就是一开始我接到咨询的那种。详细询问下来通过妈妈描述看,宝宝的吐奶通常是「一口」或者「一大口」,有的发生在拍嗝时,有的发生在躺着被抱起后,有的发生在正在哺乳的当下。于是,我脑补了个实验,来我们来明确一下宝宝到底吐了多少奶。
 

  • 准备一个家用勺子、一个 5 毫升注射器、一瓶牛奶,得到图一。

  • 用注射器抽吸 5 毫升纯牛奶,挤在家用勺子里,我发现刚好是 5 毫升的大小,这个勺子和奶作为参考标准,再抽吸 5 毫升牛奶,挤在毛巾上,得到图二。

  • 图二等待 5 秒钟左右得到图三。



Emmmmmmmm,图三像不像宝宝们吐出来的那「一大口」……瓦特?少了?Ok,我们脑补大气地再来一勺,emmmmmmm,10ml 左右……

宝宝的胃容量,宝宝的吃奶量,吐出的这「一大口」。你品,你细细品……

其实,宝宝吐奶的这「一口」或者这「一大口」,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少的多的多,往往是家长脑补的部分比较吓人,实际上这样的吐奶通常也不会对宝宝本身产生不适感或疼痛感,不引起宝宝情绪波动或排泄不足、体重增长不足。

这样的吐奶通常是发生在这些情况下的:


按时喂养导致间隔时间不适当,

或瓶喂时的过度喂养


针对纯母乳亲喂的妈妈来讲,按需哺乳而不是定时哺乳很重要,宝宝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饱足感来决定开始和结束哺乳的时间:按需哺乳,少量多餐;针对瓶喂的妈妈来讲,正确的水平位置使用奶瓶,并且不额外把宝宝其实已经闭眼睛在安抚吸吮奶嘴前端时奶瓶里还剩下的那一些乳汁通过「弹奶瓶底」的方式硬塞进去,减少过度喂养的可能性。


拍嗝



图片来源于网


其实拍嗝可能是我们让吃了一顿大餐的宝宝去躺着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做法,因为宝宝躺着会让食物产生的气体存留在胃里。而拍嗝的时候,宝宝通常是垂直体位,气体往上走的时候会顶出原本停在气体上方的乳汁,这样吐出的乳汁通常是清清的、刚刚吃进去的乳汁的样子,不带有奶瓣或者未消化完全的乳酪状。

这种吐奶通常也不会造成宝宝身体明显的不舒服,吐出的乳汁可能会一滩的挂在家长的肩膀上或者胸前,我们可以在拍嗝时垫一块小奶巾在这个位置,小奶巾毕竟比衣服容易换洗。另一个可以避免这样吐奶的办法是哺乳结束后不马上放下宝宝,而是选择有支撑性的竖抱一会儿,重力作用能减轻反流。比较推荐的拍嗝时机是:吃配方奶的婴儿每吃完 60~90 毫升就拍拍嗝,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趁着换边时拍嗝。


边哭边喂或者躺着被抱起后


当宝宝因为各种原因哭闹时,哺乳往往是妈妈的第一选项,而边哭边吃时会摄入大量的空气容易引发胀气和吐奶,这时需要建议在哭闹时把宝宝安抚哄下来后再哺乳,同时哺乳时妈妈确保宝宝的嘴唇在乳晕处合紧,可以避免空气的摄入。


病理性吐奶


第三种是真正需要提示妈妈们关注的吐奶,它和上面的两种稍有不同,我更愿意称呼为「病理性吐奶」。这种吐奶的量通常比较大,次数非常多,呈喷射状,可能还伴随鼻腔一起喷出,宝宝伴有明确的不舒服或者呕吐感,这种不舒服感可能表现成剧烈的哭闹。

图片来源于网

形成这样「病理性吐奶」的原因一般有四个:
 

胃食管反流


食管与胃部连接的地方有一圈叫做食管下端括约肌的肌肉,正常情况下,一旦吞咽完毕,食物进入胃部以后,括约肌就会像一扇门把食物关在胃里,防止食物和胃酸反流到食管。反流主要是因为食管下端括约肌还未成熟,不但没关,反而开着,胃酸反流到食管,刺激或者灼烧敏感的食管内壁,引起疼痛。不是所有的婴儿都会反流,有的婴儿吐的多一些,有的吐的少一些。如果胃里的食物恰好反流到食管中部,宝宝会感觉疼痛,但不会吐,这叫隐匿性反流。有时反流的食物到达喉咙后部,引起恶心、噎住、咳嗽等,甚至会进入肺部,引起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和类似哮喘的症状。针对这种类型引起的疼痛和吐奶,可以尽快带着宝宝去医院进行检查诊断。


幽门狭窄


婴儿期最为严重的呕吐是因为肠梗阻,有局部的,也有全部的。肠道内的堵塞物使乳汁无法通过,又涌回食管。其中最常见的是幽门狭窄。幽门狭窄的宝宝在出生后一两周内并不明显,慢慢的幽门周围的肌肉变窄,直到像皮筋儿一样紧紧勒住胃的下端开口。

图片来源于网


随着开口变得越来越窄,乳汁无法通过,全部堆积在胃里,形成喷射性呕吐。这种呕吐可以喷的非常远,最远可达60厘米。「幽门狭窄」的典型表现是宝宝喂完奶后肚子胀的像个又大又紧的球,吐完后就瘪掉;经常饿,急于吃奶,紧接着就呕吐和再一次如饥似渴的吃奶。如果宝宝持续出现喷射性呕吐;同时伴随着体重减轻或者没有增加;有脱水迹象:皮肤发皱,嘴部、眼睛干燥,尿的次数减少等这些情况时,需要立即就医。有的宝宝每天可能会出现一两次的喷射性呕吐,但不影响吃奶、睡觉、情绪、排泄和体重增长时,可以再继续居家观察。


喂奶不当


配方奶调配比例不当、过期、潮湿变质,或者劣质牛奶、奶粉;人工喂养奶具的清洁、消毒不符合要求被细菌污染。


其他疾病导致


由其他的疾病导致,比如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外伤等等,这些呕吐奶通常伴随其他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所以其实「吐奶」是婴儿阶段的普遍现象,绝大部分婴儿都会发生。而妈妈和家人们区分清楚「溢奶」、「吐奶」、「病理性吐奶」十分必要,「溢奶」和「吐奶」本身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不影响宝宝的情绪,不影响宝宝的吃奶和睡眠,没有其他的不适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育逐渐减轻或者消失,在接近出生后第1年末,生理性胃内容物反流或呕吐的次数减少,在18个月月龄以上的儿童中少见。其实大部分婴儿自己甚至不会注意到自己「溢奶」和「吐奶」了,而「病理性吐奶」则不然,宝宝的反应会更加剧烈,如果在呕吐物种除了乳汁还发现了血样物质或者黄绿色物质时,也需要及时就医。
 
好啦,今天的「吐奶」话题先聊到这里,妈妈们多准备一些小奶巾,喂奶后多抱一会儿宝宝,选对合适的哺乳时机按需哺乳少量多餐,哺乳前后保持宝宝的情绪稳定,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这个强大的武器吧。
 

本文作者:知贝线上诊所 泌乳顾问 吴自蹊

本文审核:知贝医疗 儿科 林萍医生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 2020 年 9 月 3 日。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育儿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